您的位置: 主頁 > 抽污水 > 正文

抽污水

新街口抽污水在哪里_新街口通下水道電話

1.地理必修二復習提綱

地理必修二復習提綱

 必修2 人文地理

 第一章 人口

 一、人口增長

 1、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:生產力水平、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,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。此外,政策、社會福利、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。

 2、人口增長模式(人口再生產模式):高低高(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)、三低(發達國家)、“高低高”向“三低”過渡(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)。

 3、世界人口增長: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,歐洲最低;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。

 4、人口問題——人口增長過快:人口壓力大——控制人口(中國實行計劃生育)

 人口增長過慢:人口老齡化——鼓勵生育、接受移民(中國靠發展生產力)

 二、人口遷移

 1、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:經濟(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)、政治(政治迫害、戰爭、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)、社會文化(宗教迫害、民族歧視)、生態環境、其他因素(家底和婚姻、投親靠友、逃避歧視)。

 2、人口遷移的意義(效應)

 (1)利:①加強民族團結,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。

 (2)弊: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

 三、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

 1、人口環境承載力:一定時期,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。

 人口合理容量: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。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。

 2、影響環境人口容量(環境承載力)的因素:資源狀況、生產力水平、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。

 四、地域文化與人口

 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

 一、城市的空間結構

 1、城市功能分區——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

 (1)商業區:位于城市中心、交通干線兩側—交通便利,通信發達,人流量大;付租能力強。

 ★中心商務區(CBD):建筑密集、高樓林立、交通便捷——面積有限,但需求量大

 (2)工業區: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,交通便利,大多有河流或鐵路、公路經過。

 (3)住宅區: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。

 (4)文化區:一般要求環境優美,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。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。

 2、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:歷史因素、經濟因素、社會因素、行政因素

 3、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、服務范圍

 ★小城市: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,提供的服務種類少、級別低,服務范圍小。

 ★大城市: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,提供的服務種類多、級別高,服務范圍大。

 二、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

 (一)、自然方面

 1、 地形——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

 2、 氣候——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

 3、 河流——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。

 (二)社會經濟方面

 1、農業基礎

 2、交通條件:沿海、沿江、沿鐵路線、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。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。

 ★交通線的變化,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。(如揚州:運河通航時—興,運河淤塞后—衰)。

 3、政治(如行政中心)、軍事防衛、宗教、科技、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。

 三、城市化

 1、 城市化的標志:①城市人口增加、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、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。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。

 2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: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;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;③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。——大城市化趨勢

 3、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

 ① 特點:起步早,水平高,速度慢,出現逆城市化現象。

 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: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,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。”

 4、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

 ① 特點:起步晚,水平低,速度快,大城市化趨勢明顯。

 ② 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。

 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:大城市迅速膨脹,中小城市發展緩慢,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。

 5、城市化的一般規律:城市化——郊區城市化——逆城市化——再城市化

 四、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

 1、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

 (1)對氣候的影響: 熱島效應、 雨島效應 、城郊熱力環流 、大氣污染嚴重

 (2)對水文的影響:對地下水——下滲量減少、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。

 對河流水——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,河流匯水時間縮短,更易形成洪峰。

 對水質——城市工業廢水、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。

 (3)對生物的影響: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;破壞生物棲息地,生物的多樣性減少。

 2、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——“生態城市”

 ① 建立衛星城,開發新區,分散城市職能。

 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。擴寬主干道,建環城公路,建高架公路、地鐵、輕軌交通。

 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。大力加強綠化建設。

 五、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

 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

 一、農業區位因素

 1、自然因素(氣候、水源、地形、土壤):改造——溫室農業、梯田、施肥、澆水。

 2、社會經濟因素(市場、交通、地租、政策、勞動力)

 ★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。

 ★交通條件(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)的發展,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。

 3、技術因素(育種、機械、化肥、農藥)

 ★培育良種(高產、耐旱、耐寒、耐儲存等品種):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。

 ★機械化: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

 ★施用化肥、農藥等: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。

 二、主要農業地域類型

 1、商品谷物農業

 (1)分布:主要分布在美國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、阿根廷、俄羅斯等國。

 (2)主要品種:小麥、玉米(旱地作物,便于機械化生產)。

 (3)形成條件:★自然條件:地勢平坦,耕地廣闊,地廣人稀。

 ★社會經濟條件:交通發達,技術水平高

 ★技術條件:機械化程度高。

 (4)特征:生產規模大;機械化程度高;家庭農場為主

 2、水稻種植業:

 分布 東亞、東南亞、南亞季風區

 典型地域

 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 季風氣候,雨熱同期,適合水稻生長

 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,地勢平坦,土層深厚,利于耕作

 勞動力 (屬勞動密集型農業)人口密集,勞動力豐富,利于精耕細作

 歷史 種植歷史悠久,傳統經驗豐富

 主要特點 特點 形成原因

 小農經營 以家庭為單位,人均耕地少

 單產高,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,但農村人多,自給為主

 機械化水平低 經濟水平低,體力勞動為主

 水利工程量大 季風氣候,水旱災害頻繁發生

 科技水平低 歷史悠久,傳統經驗豐富

 3、混合農業

 (1)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。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。

 (2)分布:歐洲、北美、澳大利亞(“騎在羊背上的國家”、“坐在礦車上的國家”)等。

 (3)特點(墨累—達令盆地的“小麥——牧羊帶”為例)

 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:

 ★互惠互利: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,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

 ★休耕和輪作、(有利于恢復土壤結構,提高土壤肥力)、種植、牧場。

 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:小麥農忙(播種5—6月、收割—月)正式放牧的閑時。

 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: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。

 4、其他農業地域類型

 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

 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,“刀耕火種” 影響生物多樣化;氣候惡化

 乳畜業 發達國家,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,大城市經濟發達,人口集中,對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;機械化水平高;

 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;

 集約化程度高等。

 三、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

 1、對生物的影響:①開墾耕地、砍伐森林等;②人工培育良種;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,出現荒漠化;④施用農藥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,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。

 2、對土壤的影響: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;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,變酸變硬。

 3、對氣候的影響: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、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,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。

 4、對水文特征的影響: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: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;

 ②開墾梯田、砍伐森林、植樹造林:影響河流含沙量。

 四、工業區位因素

 1、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

 (1)自然因素:礦產、土地、水源、氣候等。

 (2)經濟因素——接近原料、燃料(如有色金屬冶煉、重化工基地)、市場——節省運費。

 (3)勞力和技術: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,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(勞動密集型工業),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。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。

 (4)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: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

 (5)環境: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。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

 2、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:

 (1)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,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。原因: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,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;

 (2)交通運輸:沿海沿江的港口、鐵路樞紐、高速公路沿線地區,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(近年來,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,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);

 (3)信息通信網絡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;

 (4)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。

 3、工業區位指向類型

 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(舉例)

 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 采掘工業、制糖業、水產品加工業、水果加工業等

 動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屬冶煉廠

 市場指向型 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瓶裝飲料業、家具制造業、印刷、石油加工業等

 勞動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普通的服裝、電子裝配、包帶、制傘、制鞋工業等

 技術指向型 技術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、精密儀器等

 五、工業地域的形成

 1、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

 (1)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:道路、供水、供電等基礎設施;廉價勞動力;資源和能源分布等。

 (2)集聚的效益(作用)——規模效益——(降低成本,提高利潤)

 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;

 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;

 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、供水、供電、通信等基礎設施,節約生產建設投資;

 ④ 有利于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。

 2、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

 (1)工業分散的原因: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(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)。

 (2)工業分散的條件: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——方便、快捷、廉價;

 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——世界的“同時性”。

 六、傳統工業區

 1、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: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、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。

 ★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:煤鐵資源豐富、交通便利

 ★我國寶鋼發展條件:交通便利、市場廣闊(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、印度等國進口)

 2、存在的問題:① 以重工業為主,生產結構單一;

 ② 原料、能源消耗量大,運輸量大,經濟效益下滑;

 ③ 環境污染嚴重等。

 3、解決措施(以德國魯爾區為例)

 (1)調整經濟結構: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,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,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

 (2)發展科技:發展科技,促進旅游,繁榮經濟,促進可持續發展

 (3)優化環境:消除污染,植樹造林,美化環境

 4、資源枯竭型城市(工業區)的轉型: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,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(無論是礦產、土地和人力資源)都各不相同,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,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。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、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,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。

 5、我國四大工業基地

 特色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

 遼中南地區 重工業基地 煤鐵資源豐富,交通便利 水資源缺乏

 京津唐地區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豐富的鐵、石油、海鹽資源,便利的交通,靠近山西能源基地,統一的電網 水資源缺乏

 滬寧杭地區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歷史悠久,工業基礎雄厚;交通便利;雄厚的技術力量;豐富的資源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

 珠江三角洲地區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靠近港澳,僑鄉,易吸引外資;經濟特區開發早,有技術和管理優勢;勞動力豐富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

 七、新興工業區

 1、主要新興工業區:美國“硅谷”、日本“硅島”等。

 2、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:科技發達、交通便利(高速公路和機場)、環境優美

 八、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

 1、對大氣的影響: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污染。

 (1)全球氣候變暖:大量燃燒礦物燃料,大量砍伐森林,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

 (2)酸雨:燃燒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。我國——硫酸型酸雨,發達國家——硝酸型酸雨

 (3)臭氧層破壞:廠礦企業、家庭等使用冰箱、制冷設備等,排出大量氟氯烴。

 (4)光化學煙霧:汽車尾氣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、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,會發生光化學反應。

 ★ 治理思路: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——

 ① 改善能源消費構成:開發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;開發利用太陽能、核能等新能源。

 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: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

 ③ 減少有害物質排放:綜合利用,清潔生產,達標排放,尋找替代品

 2、水污染: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體污染——重金屬污染、水體的富營養化

 3、固體廢棄物污染

 九、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——包括交通運輸、通信、商業貿易等

 1、重要性:溝通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系,促進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動。

 ①政治意義——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,促進民族團結;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。

 ②經濟意義——促進資源開發,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;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,促進經濟發展。

 2、主要運輸方式:鐵路、公路、水路、航空和管道

 3、通信:包括郵政(傳遞信件、物品等)和電信(傳遞聲、像、圖等,包括電報、電話、互聯網)。

 4、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:①穩定的商品來源區,②穩定的銷售區,③交通發達。

 十、交通運輸布局

 1、主要區位因素:經濟因素;自然因素(地形、河流、自然災害等);技術因素

 ★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于經濟因素,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于地形、地質或技術條件。

 2、區位因素變化: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;隨著科技進步,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。

 3、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:水域條件(航行條件,停泊條件),陸域條件(筑港條件,腹地條件,以城市為依托)

 4、機場建設:①要有平坦開闊、坡度適當的地形,以保證排水;②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,以保證地基穩定;③要避開低濕地點;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:用地廣、城市有煙幕等。

 5、公路建設:①平原地區:少占好地,避開沼澤地,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。

 ②山區:在陡坡上成“之”字形彎曲,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。充分利用自然條件,避開地形、地質、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。

 十一、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

 1、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

 (1)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: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開展商貿活動,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。

 (2)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

 ①不同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: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,聚落臨水布局

 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

 ★北方地勢平坦開闊,聚落多呈團塊狀,形態比較規則,道路呈棋盤式。

 ★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,聚落沿河流、鐵路、公路分布,布局形態呈帶狀。

 (3)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:河流航運的起點、終點、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。

 (4)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: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、城市中心的遷移。

 2、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

 (1)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:交通便捷,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。

 (2)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

 ★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,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。

 ★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,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、超市、連鎖店等。

 ★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,人們出行范圍擴大,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。

 ★電子計算機、網絡技術的發展,網上購物、電子商務、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。

 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

 一、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:

 1、崇拜自然——采獵文明——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;

 2、改造自然——農業文明——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,對抗性增強;

 3、征服自然——工業文明——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,人地矛盾迅速激化;

 4、謀求人地協調——當今社會——人口、資源、環境和諧發展

 二、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

 1、環境問題——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

 ★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:

 ①可再生資源:關鍵在于“合理開發”——控制開發強度,保護和促進更新

 ②非可再生資源:關鍵在于“合理利用”——節約和綜合利用,尋找新的代替品

 2、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——人口壓力、資源的不合理利用、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。

 (1)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;

 (2)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。

 ★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,原因是: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;②經濟技術水平低,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;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。

 (三)主要環境問題——環境污染、生態破壞

 1、環境污染:

 (1)大氣污染:全球氣候變暖、酸雨、臭氧層破壞——污染源:工業生產、家庭生活、交通工具

 ①全球氣候變暖——

 ★主要溫室氣體有CO2、CH4、N2O、O3等。火山灰、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。

 ★危害:沿海——冰川融化,海面上升,淹沒沿海低地,耕地減少,風暴潮和鹽堿化加劇。

 中緯度地區——蒸發量增大,耕地和草原退化,沙漠化擴大,農業種植面積縮小。

 ②酸雨(霧、雪)——“空中死神”:pH值小于5.6的大氣降水。

 ★危害:對水體,對土壤,對生物,對建筑物的影響。

 ③臭氧層破壞

 (2)水污染:工業廢水;農業污水(來自農藥、化肥);生活污水(各種洗滌水,包括氮、磷等)

 (3)土壤污染:

 (4)固體廢棄物污染:工業垃圾、農業垃圾、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

 ★危害:污染大氣、污染水源、污染土壤、影響衛生傳播疾病

 ★處理:分類回收、綜合利用;填埋;堆肥(發酵、高溫殺菌);焚燒(發電)等

 2、生態破壞:破壞生態平衡——生物物種減少、森林和草原破壞、土地荒漠化、水土流失等。

 (1)生物物種銳減

 ①現狀: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。(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)。

 ★生物的作用:①經濟方面—為人類提供食物、木材、工業原料等。

 ②生態方面—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,構成生命支持系統。

 ②原因:亂砍濫伐、過度捕獵、環境污染。(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)

 ③危害:生物多樣性破壞,食物鏈斷裂,使生態平衡失調。

 (2)森林資源破壞——森林被稱為“地球之肺”,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。

 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:砍伐、開荒、開礦、薪柴采集、放牧和空氣污染

 (3)濕地減少——濕地被稱為“地球之腎”

 ①濕地的作用:經濟作用——提供食物、水源,航運、養殖、旅游、灌溉等

 生態作用——保護生物多樣性,涵養水源、蓄洪防旱、調節氣候

 (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,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,成為炭庫,可緩解“溫室效應”)

 ②濕地減少的原因: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;引水灌溉導致入湖(沼澤)水量減少;圍湖(海)造田,使湖泊、灘涂面積縮小;水體富營養化,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。

 (4)土地荒漠化

 ①沙漠化的表現:耕地、林地、草地、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、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。

 ②主要分布地區:干旱、半干旱、半濕潤地區

 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:

 ★自然原因:氣候干旱,植被稀疏,土壤疏松;多風(暴雨、鼠害等)

 ★人為原因: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、過度樵采、過度放牧、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

 ④防治的主要措施:

 Ⅰ.控制人口數量: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,建立人口、資源、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

 Ⅱ.生態恢復和建設:

 ★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

 ◇綠洲地區:封沙育草(外圍);植樹造林(前沿);建立農田防護林網(內部)。

 ◇在缺乏水源的地區:利用柴草等材料,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,固阻流沙。

 ★調整土地利用結構,合理配置農林牧業:植樹種草,合理放牧,退耕還林還草

 ★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:如開發新能源,營造薪炭林、興建沼氣池、推廣省柴灶等。

 Ⅲ.合理利用水資源: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,推廣節水農業;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,既考慮上、中游的開發,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。

 (5)土壤次生鹽漬化

 ①分布(我國):華北平原、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(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)。

 ②次生鹽漬化的成因:人為方面:耕作技術落后,不合理灌溉(大水漫灌)

 自然方面:氣候干旱,蒸發旺盛,鹽分易在地表聚集

 三、可持續發展

 (1)可持續發展概念: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,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。

 (2)可持續發展內涵——經濟、社會、生態的可持續發展

 (3)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:

 ① 公平性原則:同代人之間、代際之間、人與動物之間、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。

 ② 持續性原則: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。

 ③ 共同性原則:地球是一個整體,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。地區的決策和行動,應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。

 (4)清潔生產: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。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——生產——消費——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。

 四、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

 1、 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:

 ④ 龐大的人口壓力:

 ⑤ 資源短缺令人擔憂:人口壓力大、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。

 ⑥ 深刻的環境危機:環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,生態破壞范圍仍在擴大。生態極危機區分布于東部地區,這里人口密集、經濟發達,人類活動頻繁。

 2、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:年3月,國務院發布了《中國世紀議程》

 3、 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。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:

 ① 調整農業結構: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、林、牧、副、漁全面發展

 ② 開展綜合利用:以農畜產品為中心,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。

 ③ 廣開源流,開發利用新能源:沼氣的利用——原料來源于秸稈、人畜糞尿,沼液、沼渣還田或養魚。(理解留民營村農副產品綜合循環利用圖)

服務項目

電話
預約下單
主站蜘蛛池模板: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|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|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|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|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|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不卡 |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| 无码精品A∨在线观看| 亚洲看片无码在线视频| 三上悠亚ssⅰn939无码播放|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久中文字幕|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免费|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| 狠狠躁夜夜躁无码中文字幕|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|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久久|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|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|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|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| 蜜芽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|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系列| 国产台湾无码AV片在线观看| 人妻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|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| 亚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|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|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| 狠狠躁狠狠躁东京热无码专区 |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| 玖玖资源站无码专区| 无套内射在线无码播放|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|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|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|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|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| 成人A片产无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| YY111111少妇无码理论片| 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|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|